注意缺陷障礙(英語: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,ADHD)或稱注意力缺失癥(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,ADD)是一種常見的精神失調(diào)狀況,目前常見的案例以兒童為主[1],但此類狀況也會在成人身上出現(xiàn)。在7歲以下,約有3%至5%的兒童會出現(xiàn)癥狀。根據(jù)世界衛(wèi)生組織的《世界通用疾病分類手冊》第十版[2]稱此癥為“過度活躍癥”(Hyperkinetic Disorder),分類編號為F90,一般又俗稱為“多動癥”、“過動兒”、“多動障礙”。 現(xiàn)時沒有任何確切證據(jù)證實任何導致這種病癥的原因,但過去曾經(jīng)推測味精可能是一種誘因[3]。但隨著醫(yī)學界發(fā)現(xiàn)成人亦患有這種病以后,這種說法便站不住腳。根據(jù)美國疾病控制及防御中心(CDC)的研究,ADHD其實只是多種精神失調(diào)的合稱。因此,要正確診斷這一病癥,不能依靠單一測試去確定,而必須同時采用多種測試配合去確認。
名稱
本癥一般稱為注意缺陷障礙(ADHD),但一些精神科醫(yī)生會使用注意力缺失癥(ADD)的名稱[6],這個名詞首先于1980年出版的DSM第三版出現(xiàn)。在1987年出版的修訂本中,才改用現(xiàn)在的名稱。這個病癥在中國大陸被稱為注意力缺陷多動癥,在臺灣被稱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癥,在香港被稱為專注力失調(diào)過度活躍癥,而在日本則被稱為注意欠陷多動性障害(注意欠陥・多動性障害/ちゅういけっかん・たどうせいしょうがい)。在韓國則被稱為注意力缺乏過剩行動障礙(주의력결핍 과잉행동장애)。在越南則被稱為Rối loạn tăng động giảm chú ý/𦇒亂增動減注意。
通常而言,注意缺陷障礙(ADHD)意指包含過動癥狀在內(nèi)的所有ADHD類型,而注意力缺失癥(ADD)則是不含過動癥狀(即前節(jié)所述的活動量過多或自制力弱主導型)的ADHD。因為不少ADHD患者(尤其女性)并無過動癥狀,甚至是非常安靜、沒有破壞性的,而過去對此癥的認識總是集中在過動癥狀上,使得這類不過動患者甚少被診斷出來。
除了ADHD或ADD以外,過去也曾采用過度活躍癥或多動綜合癥(Hyperkinetic Syndrome,簡稱HKS);微細腦損傷、微細腦機能障礙(Minimal Cerebral Dysfunction,簡稱MCD)等各種名稱。此外,外國出版物有時為了回避“disorder”這一個比較負面的詞語,會改稱為Attention-Deficit Syndrome(注意力不足候群,簡稱ADS)。[7]
特征和診斷
ADHD的主要癥狀包括:(ADHD香港協(xié)會)
容易分心
容易忘事
啰唆,多話,常打斷別人,且愛辯駁
喜歡到處走動,靜不下來
讀寫困難,包括寫錯字(常多一畫或少一畫、拼字錯誤等)、閱讀時會跳行或無法理解文意等
做事易拖延,常至最后一分鐘才動手
三心兩意,工作普遍都做不久,會一直換工作
缺乏組織能力,無法把自己想說的話、想做的事具體地表達或規(guī)劃出來
總是被不了解ADHD的老師(兒童)或上司(成人)視為不夠努力或懶惰
以上癥狀隨患者年齡而有不同表現(xiàn),有ADHD的小朋友,其表現(xiàn)通常有上課不專心、無法抑制自己的沖動以及坐立不安的情況;在大人,主要問題則常在于ADHD患者無法計劃好他們的生活與每日簡單的工作。
但ADHD也有些較為正向的特質(zhì):
具高度創(chuàng)造力,常有特別的新點子(但因組織能力差,常無法將之化為具體行動)
特立獨行、思考不隨俗
對理想抱持驚人的堅持度和毅力,甚至可說是頑固
直覺非常強,能單憑直覺深入問題核心,進而發(fā)現(xiàn)問題所在(但他通常無法說明如何得知)
診斷ADHD的標準系依據(jù)DSM-IV-TR的標準,可以連結(jié)至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(CDC)查詢。美國疾病管制局強調(diào)診斷ADHD必須由受過專業(yè)訓練的醫(yī)療提供者才可,否則容易被誤診與處方,這是相當危險的。
- 對癥檢查,查必要項目,提供規(guī)范檢查結(jié)果,拒絕虛假結(jié)果
- 對癥施術,做必要治療,采用規(guī)范治療手段,拒絕過度治療
- 對癥開方,用必要藥品,實施規(guī)范用藥標準,拒絕盲目用藥
- 明確定價,做惠民醫(yī)療,推行國家規(guī)范價格,拒絕高價醫(yī)療
- 崇尚醫(yī)德,以卓越服務,執(zhí)行規(guī)范服務流程,拒絕天理漠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