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孩子整天玩手機,說他也不聽,我該怎么辦啊?”前幾天,朋友小菊打電話這么問我,這段時間,因為兒子的叛逆,她很郁悶。
自從開學后,她11歲的兒子就沒好好寫過作業(yè),整天抱著手機玩。這天,小菊說一句,兒子反駁兩句,想起孩子數(shù)學沒考及格,小菊怒火中燒,抓住兒子打了一頓。隨后的幾天,無論小菊說什么,兒子都不再理她。
聽完小菊的傾訴,我想說的是,要想找到孩子與手機科學相處的辦法,家長首先要想明白一個問題:為什么有的孩子能夠把手機當成放松和鍛煉心智的工具,而有的孩子就會沉迷其中,被手機所掌控?
孩子容易沉迷手機,原因很簡單,就是手機很好玩,它可以從視覺、聽覺等方面給孩子帶來樂趣和愉悅,能幫助孩子達到放松、娛樂的目的。想要孩子不被手機“勾走”,應盡量減少孩子接觸手機的機會,眼不見為凈,孩子看不到也就減少被吸引的可能性。
家長可以想想孩子最初是怎么接觸手機的,孩子哭鬧時,家長說:“別哭了,給你看會兒動畫片。”不想陪孩子玩時,家長說:“我太累了,給你手機自己玩會兒。”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家長,他們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,而是把手機當成了“電子保姆”。很多時候,不是孩子主動選擇了手機,而是大人把孩子推向了手機。
孩子玩手機不可怕,可怕的是,父母們不知道該如何應對。如果想要孩子不沉迷手機,就有必要營造一個溫馨的環(huán)境,定位明確的家庭規(guī)則,事先的約定比事后的責罵效果更好。比如,跟孩子“約法三章”:每周不超過幾小時、手機不能帶入學校、晚上不能帶入臥室,一旦違反,要承擔違約責任。要盡量聽取孩子的意見,千萬不要把“約定”變成父母單方向的“命令”。在過程中,家長要少說“不”,多說“可以”。比如,“如果你完成了約定,可以去游樂場”,而不要說“如果你沒有完成約定,就不能去游樂場”。兩個說法意思雖然相同,但如果孩子朝著積極的方向努力,他完成目標的可能性就更大。
有這么一句話:父母之所以成為父母,是因為這個世界上多了一個生命需要你去牽掛。作為家長要不斷學習、更新自己的教育方法,做個了解孩子和滿足孩子心理需求的贏家。(訪談專家:張李娜;記者:張琪)
- 對癥檢查,查必要項目,提供規(guī)范檢查結果,拒絕虛假結果
- 對癥施術,做必要治療,采用規(guī)范治療手段,拒絕過度治療
- 對癥開方,用必要藥品,實施規(guī)范用藥標準,拒絕盲目用藥
- 明確定價,做惠民醫(yī)療,推行國家規(guī)范價格,拒絕高價醫(yī)療
- 崇尚醫(yī)德,以卓越服務,執(zhí)行規(guī)范服務流程,拒絕天理漠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