便血莫被痔瘡忽悠了
“辨”血,大腸癌無處遁形
大腸癌和痔瘡雖然都表現為便血,但兩者還是有比較明顯的區(qū)別的。
大腸癌出血,血自腸中來,往往和大便混在一起,血色暗紅,出血量也較多。有時甚至只是解出一些血或黏液而無糞便。腫瘤如果接近肛門,還常因壓迫腸壁,而有頻繁的便意。
而痔瘡出血,血在大便前或大便后,呈鮮紅色附于糞便表面,兩者并不相混。嚴重的痔瘡,則可能在大便前后出現噴射狀出血,大便秘結時尤其如此。
而且,除了大便出血外,大腸癌還有一些蛛絲馬跡:
{1}大便習慣發(fā)生了改變。像張先生,其實大便次數比以前增多已有一段時間,每天3~4次。合并有痔瘡的老人家,本身大便干結或次數漸少,也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“是非”。有些嚴重的大腸癌,甚至出現每天數十次的黏液樣血便,有“里急后重”感(便意很急,但真正大便時量很少,而便后又覺意猶未盡)。
{2}反反復復的腹瀉或便秘交替出現。大便變細,像筆桿一樣,或大便有溝槽等,也是大腸癌常有的癥狀。
臨床區(qū)別痔瘡與大腸癌并不困難,一般只需作些簡單的檢查就能辨別,比如作肛門指檢和纖維結腸鏡檢查。
導致大便出血的疾病其實還不止痔瘡,肛裂、腸道息肉、潰瘍性結腸炎等也會出現大便出血,經過上述兩項檢查,一般都能與大腸癌相鑒別。
大腸癌,年輕并不絕緣
容易被大腸癌忽悠的,還有一類人群,那就是年輕人。大部分年輕人一旦出現大便習慣、性狀改變,多以“消化功能問題”自我解釋。而當感覺問題嚴重而到醫(yī)院就診,確診為大腸癌時,60%已屬中晚期。而且,青年人大腸癌惡性程度高,診斷時60%以上已發(fā)生淋巴結轉移。所以,青年人大腸癌手術切除率低,預后也比較差,5年生存率不足30%。
有重癥的潰瘍性結腸炎史、結腸息肉史、結腸癌家族史,常高脂肪飲食,年齡大于35歲的青年人,屬于高危人群。如出現無特殊病因的大便習慣改變,持續(xù)性腹瀉或便秘;或大便次數增多,大便伴血;近期出現持續(xù)性腹痛、脹氣、腹部不適,經一般治療無效;原因不明的貧血、消瘦乏力,出現黑色或柏油樣大便,應盡早到醫(yī)院就診,切勿因“年輕”而麻痹大意,延誤診斷。
預防大腸癌,少吃紅肉
大腸癌,在全球常見腫瘤的發(fā)病率中位居第三,在中國位列第五。近年來,一些大城市大腸癌的發(fā)病率逐年升高,青年人患大腸癌的比例也不斷攀升。美國政府已強制要求年齡在40~50歲人群每年定期到醫(yī)院檢查,力求早期發(fā)現,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。
大腸癌的發(fā)生原因很復雜,雖然有一定的遺傳傾向,但絕大多數與環(huán)境因素特別是飲食因素關系密切。隨著精細食品、動物脂肪和蛋白質的攝取量日益增多,蔬菜、水果等植物性食物攝入相對減少;加上飲食不規(guī)律、運動減少,抽煙、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,導致身體無法吸取足夠的膳食纖維,有毒物質長時間積聚在大腸內,從而導致癌癥的發(fā)生。
因此,在日常生活中,注意合理膳食,均衡營養(yǎng),少吃紅肉(如豬肉、牛肉、羊肉等),多吃膳食纖維豐富的蔬果,多做些戶外運動,可遠離大腸癌。
- 對癥檢查,查必要項目,提供規(guī)范檢查結果,拒絕虛假結果
- 對癥施術,做必要治療,采用規(guī)范治療手段,拒絕過度治療
- 對癥開方,用必要藥品,實施規(guī)范用藥標準,拒絕盲目用藥
- 明確定價,做惠民醫(yī)療,推行國家規(guī)范價格,拒絕高價醫(yī)療
- 崇尚醫(yī)德,以卓越服務,執(zhí)行規(guī)范服務流程,拒絕天理漠視